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汉字与中国文化教学中的理据研究(4)

来源:汉字文化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4)历史学。“髽”,《说文》:“丧结。《礼》:女子髽衰,吊则不髽。鲁臧武仲与齐战于狐鲐,鲁人迎丧者,始髽。”古代女子在服斩衰、齐衰丧服期间

4)历史学。“髽”,《说文》:“丧结。《礼》:女子髽衰,吊则不髽。鲁臧武仲与齐战于狐鲐,鲁人迎丧者,始髽。”古代女子在服斩衰、齐衰丧服期间,要扎丧髻,它起源于鲁国人迎接阵亡的将士。

5)医学。如:“砭”,徐锴先生说:“《南史》所谓石针。”[26](P190)古人用石针刺破皮肉治病,这可能是现在中医针灸的开始。

6)工艺学。如:“铸”,李孝定先生说:“(甲骨文)上从两手持倒皿,或从鬲,乃形讹。倒皿者,中贮销金之液,两手持而倾之笵中也。下从皿,则笵也。中从火,象所销之金。”[25](P4596)

汉字文化阐释的边缘性要求我们汉字文化阐释者个体要力求开阔视野,同时还要吸引多学科的人才组成团队,利用文字学、文化学、神话学、民俗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对汉字系统进行多侧面的考察、论证,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果。

(四)重文献,忌臆猜

东汉许慎先生在《说文·叙》中对于“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衺辞,使天下学者疑”的主观臆猜的学风是强烈反对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汉字文化阐释时必须要做到“信而有证”。

如:“孟”,《说文》:“孟,长也。从子,皿声。”孟本意指兄弟姊妹中排行居长的。如:孟姜,《诗·墉风·桑中》:“云谁之思?美孟姜矣。”郑玄笺:“孟姜,列国之长女。”[4](P314)庐剧中孟姜女指姓姜家的大女儿。又如:孟子,春秋时通行以孟仲叔季的排行加在姓名前作称呼,如宋国子姓,其长女嫁给他国的多称“孟子”。《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杜预注:“子,宋姓。”孔颖达疏:“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孟、伯俱长也……妇人以字配姓,故称孟子。”[4](P1712)

可有人认为“孟”是会意字,从子、从皿,是抛弃器皿中婴儿之形或是食首子的意思。类似的还有“弃”,《说文解字》:“弃,捐也。”是双手抛弃簸箕中婴儿之形。是什么原因要把婴儿抛弃掉呢?有人认为此来自于古代抢婚风俗,进而解释道,古人不知女子妊娠的时长,总认为抢来的女子怀孕的第一个孩子不能保证是自己的血统,于是,第一个孩子总是要扔掉。还有其它说法:是“不孝子人所弃也”,是起源于古老的民俗“试子”。因缺乏文献证明,我们认为以上种种说法皆是臆猜。我们还是存疑为是。

我们在进行汉字文化阐释时要运用各种典籍建立证据链,以达到“首求字形之无忤,终期文义之大安”[27](P1)。

(五)重实际,忌浮夸

王卫兵先生说:“如何界定汉字性质既是值得重视的课题也是具有挑战性的课题。”[28]汉字与文化之间关系虽然密切,然而现实中,没有准确把握汉字文化功能的量度,对汉字随意加以文化阐释的现象时有发生。

刘正英先生说:“根据《解河图、洛书与八卦图》一文的研究结果,(我)辨认出6000年前半坡陶文是我国比较成熟的一批象形文字,主要是表示1—9几个数字,并且与大地湾一期陶符是一脉相承的,从而将汉字起源上溯到8000年前的大地湾一期时代。”[29]“仓颉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曾做过十分卓绝的贡献,这一点应该得到充分肯定。”[29]我们认为,半坡文字符号的识别还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公认;仓颉现在也只能说是可能存在的人物。此段文字应是神话般夸大汉字文化功能的记载。此外,王宁先生还说过:“在讨论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时,‘文化’是不包括‘汉字’的,‘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实际上是汉字作为一个文化项与其他文化项之间的关系。”[30]汉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对汉字文化阐释有赖于对文化学成果的深刻领会、把握和运用。汉字文化阐释需要跨学科的知识,汉字文化阐释的结论必须要得到古典文献、考古文物等的有力证明。

汉字,古老而精深,历久而弥新,它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创造。破译汉字密码,也就是汉字文化阐释,它是一种边缘研究。阐释者只有在掌握汉字文化阐释理据的基础上,并进而遵守科学的阐释方法,汉字文化阐释才能显示出它勃勃的生机。

[1]刘向.说苑译注[M].程翔,译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李运富.汉字学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高华平,王奇洲,张三夕.韩非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

文章来源:《汉字文化》 网址: http://www.hzwhbjb.cn/qikandaodu/2020/0826/468.html



上一篇:新媒体下的汉字文化和汉字教育
下一篇:创新汉字文化传播方式探析 ——以《汉字》巡

汉字文化投稿 | 汉字文化编辑部| 汉字文化版面费 | 汉字文化论文发表 | 汉字文化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汉字文化》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