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对汉字的真情挚爱是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牢固根

来源:汉字文化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7-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最近,我从网上得知朋友田炳信出了新著《巟诞·荒诞——文字考古现场》一书,购来一读,凭我平时对两岸文化关系的跟踪研究,有感要发。 有感之一:要说古文根底,大陆可谓深厚

最近,我从网上得知朋友田炳信出了新著《巟诞·荒诞——文字考古现场》一书,购来一读,凭我平时对两岸文化关系的跟踪研究,有感要发。

有感之一:要说古文根底,大陆可谓深厚。

收到《巟诞·荒诞》粗粗浏览,发觉这哪是一个出于非文字专业研究人士的著作啊!全书除了前言、后记九篇,正文12部分200篇,40多万字,涉及人类社会三大母题:神话与祭祀、物候与物态、人间五音与秩序,剖析解释了大约3500个冷僻不常见汉字的前世今生以及相关同形或同音字。作者的200篇作品,或从一个现象,或对一句熟语,或由一个典故,或取来一个字符生发开去,少则千言,多则万语,涉及甲骨文、史前岩画、《说文解字》、《尔雅》、《山海经》、《易》、《史记》等先人遗存、古籍和近现代字、辞工具书籍,蔚为壮观。

譬如语及“大宝贝”(《巟诞·荒诞》173页,后面引本书时只注页码)一篇,作者根据在内蒙古兴隆沟遗址出土的290件贝壳的三分之一的贝壳上有人工钻孔的痕迹,判断贝壳早先作为一种装饰品,是确定无疑的。但贝壳到底是不是最早作为商品交换的货币,觉得有点牵强附会。质疑《盐铁论·错币》中“夏后以玄贝”之说。倾向认为贝壳之“贝”,首先具有其文化含义:代表女阴,象征生殖。在红山文化遗址中,也多有女逝者口含多枚贝壳。贝壳的外形、开合、外环、内色皆与女阴相合。在远古母系社会,贝壳为氏族生殖图腾之一。

此后,贝与财富,产生正相关。是进入父系社会以后,脖子上带有一圈圈贝壳,不仅有装饰美化的功能,还有象征的意义,代表着更多的女人,也意味着权力和财富。作为大自然最好的赠品,它既不像宝石一样稀少,也不像动物羽毛一样容易破损。久而久之,贝壳已经摆脱了实用物的功能,更成为了一种当时“奢侈品”,具有了文化价值和保存价值,具有了流通性,进入等价交换的领域。

又譬如在对“谣”的考证(第422--425页)中写道:

谣言家族一共兄弟四人,谣!詏!讑!訞!四字同音。

大哥老“谣”,总是没完没了的窃窃私语:到底是谁第一个制造了“缶”? 制缶是用红泥还是黑泥?是单手操作还是双手?目前可查的答案,基本属于神仙打架:一说是神农,二说是燧人氏,三说是虞舜,四说是颛顼的后裔昆吾。

谣,咿咿呀呀,唠唠叨叨,简单,易懂,好记,也便称之为“徒歌”,既现在所谓的清唱。喜可以謠,悦可以謠,愁可以謠,忧可以謠,牢骚可以謠,不忿可以謠,男欢女爱可以謠,针砭时弊可以謠,打情骂俏可以謠,讽刺挖苦可以謠。

《诗经》三百首,都是徒歌,都是谣。有话说,有屁放,天经地义。謠是社会的晴雨表,是民间情绪的排泄口。

二哥“詏”,一张娃娃脸,边跳边唱,童言无忌,萌翻大众,定格在青涩、娇嫩的画面中。

一帮小孩子争来吵去,面红耳赤,周围的老家伙们实在不好意思,问起来便异口同声地说:那是我孙子说的。“童詏”就是这么来的。

三哥“訞”,饱受诟病,被视为神神叨叨,多多少少还有点色眯眯。用今天的话说,这个字的人设出了点问题。

訞,这个字通“妖”。有两种解释。一是话语如同夭夭繁茂的植物生长,一是半路夭折的信息又死而复活。有妖气,也有仙气。

还同天文学或多或少的有血脉关系,天罡、天正、天斜、天黑、天白、天青、天紫都是其研究的课题,并把大量精力用在太阳出没、行星运动、月相变化、彗星流星、日食月食上。

后来,人们把来自天籁、地籁的各种喧嚣,统称为“天訞”。

四哥“讑”,一“言”一“龠”,姿态别致,儒雅唯美。

这四兄弟一路颠沛流离,只剩下了“谣”字,其它三位相继消亡。仅存的这一位,渐渐变得不可爱,不再惹人待见,还成了被驱赶、被禁忌的对象。

不可否认,本书许多妙趣横生的叙述有作者的猜测和想象,但是作者尽可能做到言之有据、持之有因。例如,他对“殳”(shu),就作出这样的研究:(第231-232页)“殳”的常规解释是,象手持一种长柄勾头似的器具,可以取物,可以打击,后成为兵器。更有文字学家发挥想象力,解释“殳”由一根长木杆加头部一砣重物组成,战斗时挥动长杆把重头打到敌人身上。

其实,作者认为,此字在被“图腾化”之前,“殳”是一条长虫、一个蜥蜴、一个欲望十足的小龙、甚至是一个人,时常显摆独特而又强健的器官,跃跃欲试、时隐时现、啸声喧野,没完没了突然袭击的状态。这种没完没了的挑逗,有交配成功的案例,也有被同类痛殴的惨象。

文章来源:《汉字文化》 网址: http://www.hzwhbjb.cn/zonghexinwen/2021/0709/994.html



上一篇:越南历史上曾视汉字为正统文字,称本国文字是
下一篇: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本周壹点号《趣味汉字课

汉字文化投稿 | 汉字文化编辑部| 汉字文化版面费 | 汉字文化论文发表 | 汉字文化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汉字文化》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