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河南省打造国际汉字文化圣地研究(4)

来源:汉字文化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五)广泛深入开展“文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系列活动,让“文字”在中原活起来、动起来 普及中华汉字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从基础做起,

(五)广泛深入开展“文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系列活动,让“文字”在中原活起来、动起来

普及中华汉字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从基础做起,从点滴做起。为此,需要我们组织策划一系列与文字有关的创意活动,把抽象的文字文化和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融合起来,将汉字背后的文化普及到位,让更多的人对汉字感兴趣,去领略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广泛深入开展“文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汉学家进校园、进社区讲汉字故事”“甲骨文有奖辨识大赛”“甲骨文书法比赛”“我与汉字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结合一些有创意的汉字竞猜类的电视节目,引进诸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利用电视、网站、微信等媒体积攒人气,全民参与,掀起汉字文化普及热潮,让“文字”在中原活起来、动起来。营造浓厚的文字文化氛围,把河南省打造成全世界学汉语的人都应该来的朝圣之地。

[1] 人民网理论频道.刘余莉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EB/OL].(2017-02-20)[2018-04-07].

[2] 胡双宝.汉字史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冯沂.河南省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至六次发掘简报[J].文物,1989(1):1-14.

[4] 庄建东.汉字起源新说——“仓颉”:结绳记事向符号记事过渡时期的记事方法[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05-109.

[5] 刘彦卿.文字的味道[N].漯河日报,2017-09-14(6).

[6] 刘彦卿.漯河的许慎与洛阳的许慎[N].漯河晚报,2016-06-20(11).

[7] 刘先琴.千古汉字话安阳[N].光明日报,2015-12-06(1).

姬铁成(1960-),男,河南偃师人,洛阳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河洛文化研究.

刘彦卿(1963-),男,河南偃师人,洛阳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河洛文化研究.

文字是文明的基石。中国的方块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使用空间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从甲骨文一路走来,跨越时空,记录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传承有序的古典文字,汉字对中华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贡献,已远远超越了文字记录语言的一般属性,而成为独具特色的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系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7年12月11日,汉字鼻祖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也足以说明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字的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河南是中国汉字文化的发祥地。不管是传说中造字的仓颉,还是在龟甲兽骨上刻文占卜的殷商贞人,以及研究汉字密码、编撰《说文解字》的许慎,均在中原大地上留下了众多的文字文化胜迹。因此,笔者认为,在落实国家“中华文化走出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战略[1]的今天,充分发挥河南省独特的汉字文化优势,把河南省打造成国际汉字文化圣地,应成为河南省构筑全国重要文化高地、提升河南省国际影响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一、河南的汉字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在世界文明史上,几大古老文明都曾创造出自己的文字。然而,历经千年之后,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等,与它们所代表的文明一样,都被历史的长河无情湮没,唯有汉字与伟大的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生生不息,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所以,人们称汉字的发明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2。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在全国许多地方都能找到文化遗存,但中原大地的汉字文化资源,无疑最为丰厚、最为靓丽、最为得天独厚。(一) 我国最早的契刻符号发现地在河南省舞阳2013年11月,一批距今约8 000年、刻在随葬于墓中的甲骨契刻符号和骨制管乐器骨笛,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这一重大考古发现为探索中国文字和音乐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引起海内外学人对中华汉字起源的丰富联想和关注[3]。这说明在安阳殷墟的卜辞成为比较成熟的文字之前,我国汉字的起源还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历程。同时也表明,中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中原确为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二)仓颉造字遗迹遍及中原汉字的诞生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开始,被推到了惊天地、泣鬼神(“天雨粟,鬼夜哭”)的高度。尽管仓颉到底是在何处造字,目前说法不一,但在全国8处仓颉活动比较频繁的地方,有4处是在中原一带,即洛阳市洛宁县长水乡玄沪水入洛处的仓颉造字台、开封市的东汉陈留城东北黄河大堤外的仓颉造字台(附近有仓颉墓)、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的濮阳市南乐县吴村的仓颉祠(附近有仓颉陵)、商丘市虞城县古王集乡堌堆坡村西的仓颉园(此处有始修于汉灵帝熹平六年即公元177年的仓颉墓)。仓颉是中国文字之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如日月经天,自然不是某地的文化专利,但能在中原大地留下诸多遗迹,说明中原地区是当年仓颉活动的主要场所,仓颉在中原一带造字的可能性非常大[4]。(三)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发现于安阳殷墟甲骨文自清末在安阳被发现以来,目前出土有大约15万片,4 500多个单字,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内容极为丰富。从已识别的约1 500个单字来看,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与世界四大古文字齐名,并已经形成一门世界性的学科——甲骨学。甲骨文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是观察3 000多年前黄河流域人们生活的最佳窗口。(四) 洛阳和漯河是“字圣”许慎编撰《说文解字》的地方东汉的许慎是汝南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人,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有“字圣”之称。在京城洛阳和故里漯河,历经21年,许慎成功编撰了《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说解文字原始形体结构及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此书架起了连接古今的时空隧道,让今人能沿此道走向不可知的未来。许慎的家乡漯河市,也因此获得“中国汉字文化名城”之美誉。此外,帮助秦始皇“书同文”、制定规范书写“小篆”的李斯,是河南省上蔡人;我们至今还在使用的规范性字体“宋体”字,产生在河南省开封;著名的活字印刷术,也出现在河南省。就连当今将汉字现代化、创造出五笔字型电脑输入法的王永民,也是河南省郑州市人。可以说,中国汉字从产生、发展、规范到现代化,都离不开河南省这片沃土。(五) 中原大地长期以来一直有着浓郁的敬字惜字的优良传统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加之科举制度产生于洛阳、消失于开封,中原百姓一直十分尊崇文字,有着长期的敬字惜字优良传统。在读书前,要净手甚至要更衣沐浴;每年要在文圣孔子、字圣仓颉的神位前,举行请神、上香、诵经等活动;中原许多城市的街头和寺庙门旁,过去都修建有专门的惜字塔和惜字炉,秀才以上的文化人要穿戴整齐,童生要穿新衣服,读书人准备牲礼、果品,在惜字塔前举行盛大的“仓颉纪念大典”。凡是用过的带有文字的纸张,或从街道上看到的丢弃的纸张,要统一送到惜字塔的惜字炉里进行焚烧,旨在让字纸灰回到天上,回到字圣仓颉的身边。以至于千年过后,许慎在洛阳和漯河说文解字时,对文字依然是那么执著,那么虔诚。我们今天写文章,必须讲究节省文字,惜字如金,让文章尽可能精练,以体现出我们对文字的敬畏。惜字塔,又称为惜字楼、焚字库、焚纸楼、字库、文风塔、文峰塔,洛阳、安阳、漯河等地均有此建筑。后来传到南方后,客家人称为敬字亭,台湾多称圣迹亭。中原一带的读书人,还自发地组建惜字会。惜字会的会员募集善款,刊印善书、善文,免费分发给百姓,宣传惜字理念。同时,还经常雇人或自己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收拾字纸,然后送到惜字炉内焚化。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惜字敬字”之风俗在中原大地仍有较好的传承。遗憾的是,这一风俗在“文革”的“破四旧”中,逐渐销声匿迹[5]。二、 中原汉字文化是展示中国文化自信的最佳载体(一)汉字是世界最完美的文字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汉字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汉字不同于其他文字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符号性和全息性,每个字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汉字一般分为三类:象形字(如日)、意形字(如明)和声形字(如爸,意为父,音为巴),许多人陶醉在汉字精美的内部结构中,认为每个汉字就像一首动人的诗,一幅美丽的画。现代科学发现,汉字有着比世界其他文字更先进、更适合电脑化原理的内在规律。随着人类现代化的发展,汉字所独有的图形特征、智能化倾向和视听识别的优越性,将表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科学家还发现,现代科学的逻辑结构与5 000年前发明的汉字逻辑结构如出一辙,汉字具有现代系统工程的充分条件,是最先进的文字之一。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文字代表着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水平。随着全球化信息的日益发展,特别是电脑技术的普及,人们开始寻求一种能全球通用的文字。作为国际语言,必须用意符而不能用音符,因为语言千差万别,而超越语言障碍的表意符号、表意文字将容易为全人类接受,因此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汉字,因为汉字是全球唯一存在的符号文字。因此,汉字被誉为世界最完美的文字。(二) 中原汉字文化是展示中国文化自信的最佳载体如果说斧、锤的发明十倍地增强了人类的力量,弓箭的发明百倍地延长了人类的手臂,那么文字的发明则无限地扩展了人类的智慧,人类社会因此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文字的出现,是史前史和文明史的界标。同样,汉字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开始,可以说,一部文字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史。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志,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文字文化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在连续4 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上,最为异彩纷呈的就是中原文字史。可以说,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中原大地上,中华文字史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当年仓颉在中原大地造字之后,并没有把造字的密码公布于世,人们在使用文字时很不方便。于是,许慎在洛阳苦苦钻研,终于发现了汉字密码,并著书立说,在老家漯河完成了《说文解字》,将其公诸于世,泽被后世。后人将仓颉和许慎并称为“字圣”—— 一个是造字之圣,一个为解字之圣。所以,中国的汉字连同许慎的《说文解字》在内,被学者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厚重的中原,不仅是华夏5 000年文明的见证者,更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不论是众多的仓颉造字胜迹,还是殷商甲骨文遗存,以及许慎的文字初心、精神财富,都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创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身份标识,表达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延续、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因此,展示中国文化自信,中原汉字文化无疑是最佳载体。中原汉字文化若能不断地走出去,让横竖撇捺尽抒中国文化自信,定能在共叙情缘中升温全球的“汉学热”。(三) 挖掘中原汉字文化资源,打造国际汉字文化圣地,是展示河南省形象的最佳途径之一2006年7月13日,殷墟经过5年申遗努力,终于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3年后,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安阳如期建成并对外开放,从而使安阳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汉字文化名城;2015年11月,漯河市被国家有关机构命名为“中国汉字文化名城”,为漯河的许学(许慎《说文解字》学)文化研究、文字学研究又添一块金字招牌[6];洛阳尽管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了不少金字招牌,但一直把“汉字文化名城”看得很重,在洛阳数十家民办博物馆中,金石文字博物馆特别显眼。中原汉字文化资源优势是全国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挖掘中原汉字文化资源,发挥河南省文化优势,打造国际汉字文化圣地,可谓是展示河南省形象的最佳途径之一。安阳、漯河、洛阳,同属中原,一脉相连。应该以字结缘,共建平台,结成“中国汉字文化名城联盟”,共推中国汉字文化,共同打造河南省国际汉字文化圣地。这应该是一件功德无量、皆大欢喜之善事。充分发挥河南省独特的汉字文化优势,有助于提升汉字的国际影响力,有助于河南省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三、 关于河南省打造国际汉字文化圣地的建议(一)下大功夫,摸清中国汉字文化的“家底”建议由河南省省政府牵头,以洛阳、安阳、漯河等三市为主,联合国内其他汉字文化名城,成立中国汉字文化名城联盟。在此联盟下,先行组建“全国汉字文化保护利用联盟”,深度了解汉字文化遗存的现状和保护、利用状况。通过文字、影像、照片等形式的资料收集,建立中国汉字文化遗存资料数据库;启动“全国汉字文化遗存调查”活动,借助全国文博工作者的力量,把中国汉字文化的“家底”彻底摸清。(二)不忘文字初心,重塑敬字惜字传统敬字惜字风俗的销匿,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就是国人文字观念的普遍淡漠和对文字的践踏、伤害。这也使我们周围的环境布满文字垃圾,城市“牛皮癣”在伤害着城市的文明。楼道、电梯、厕所里,到处都有不堪入目的文字和图画,文字污染随处可见。因此,建设和谐文明社会,打造河南省文化高地,应从细微之处做起,应从重塑敬字惜字的优良传统做起。可考虑在洛阳、安阳、漯河等地,适度修复惜字塔,或在三地的文峰塔内,重修惜字塔(漯河市已在许慎文化园内修复惜字塔),重建惜字风俗,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同时,要加强对甲骨文研究、破解古文字难题,支持学术团体对甲骨文、仓颉文化和许慎文化的学术研究,做到“绝学”不绝,“冷门”不冷,让汉字文化从书斋走向大众,从“绝学”变为“显学”,让古老的汉字为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注入力量。(三) 搭建“汉字文化国际论坛”平台,让中国汉字文化走出去当今的世界俨然是一个地球村,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今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更加紧密,汉语和汉字也在被更多的外国人所接受、所喜欢、所使用。因此,河南省的安阳、洛阳、漯河等市,要携手与共,把中国的汉字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热爱汉字、使用汉字、传播汉字。2017年,安阳成功举办的以“汉字与世界”为主题的“2017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7]。要把国际汉字大会坚持举办下去,在此基础上,设立“汉字文化国际论坛”,并固定下来。要通过与国内外博物馆(比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博物馆)的合作,让中国文字文化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历史文明和文字文化。同时,还要利用文字文化展览、影视作品、网络动漫、新媒体等不同形式,让汉字文化从中原走向世界。通过学术交流、社会考察、审美体验等活动,整合政府、社会、企业资源,把学术、城市、产业融为一体,使“汉字文化国际论坛”成为中外文明互鉴的基础性平台和人文交流的持久性纽带,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国际性知名平台、河南省文化高地建设的品牌化活动。(四) 设立“中国汉字文化节”,推出河南省汉字文化名城精品游由河南省文化厅、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省文物局等单位牵头,联合国家文化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向国务院申请在河南省设立中国文字节,由安阳、洛阳、漯河等三市轮流承办以汉字为主题的大型节庆活动。策划打造全新的中国文字文化名城的精品旅游线,把文字文化旅游打造成河南省旅游的特色品牌,以“汉字文化一条街”等形式,将相关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集中展示,全方位包装,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同时,整合中原汉字文化名城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快中国文字文化名城文化旅游协调发展,共同推广整理中国文字文化品牌,积极探讨中国文字文化名城的合作方式和途径,推出中国文字文化名城形象代言人,把文字文化旅游产品做大做强,以此提高河南省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五)广泛深入开展“文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系列活动,让“文字”在中原活起来、动起来普及中华汉字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从基础做起,从点滴做起。为此,需要我们组织策划一系列与文字有关的创意活动,把抽象的文字文化和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融合起来,将汉字背后的文化普及到位,让更多的人对汉字感兴趣,去领略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广泛深入开展“文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汉学家进校园、进社区讲汉字故事”“甲骨文有奖辨识大赛”“甲骨文书法比赛”“我与汉字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结合一些有创意的汉字竞猜类的电视节目,引进诸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利用电视、网站、微信等媒体积攒人气,全民参与,掀起汉字文化普及热潮,让“文字”在中原活起来、动起来。营造浓厚的文字文化氛围,把河南省打造成全世界学汉语的人都应该来的朝圣之地。参考文献:[1] 人民网理论频道.刘余莉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EB/OL].(2017-02-20)[2018-04-07].[2] 胡双宝.汉字史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冯沂.河南省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至六次发掘简报[J].文物,1989(1):1-14.[4] 庄建东.汉字起源新说——“仓颉”:结绳记事向符号记事过渡时期的记事方法[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05-109.[5] 刘彦卿.文字的味道[N].漯河日报,2017-09-14(6).[6] 刘彦卿.漯河的许慎与洛阳的许慎[N].漯河晚报,2016-06-20(11).[7] 刘先琴.千古汉字话安阳[N].光明日报,2015-12-06(1).

文章来源:《汉字文化》 网址: http://www.hzwhbjb.cn/qikandaodu/2020/0826/471.html



上一篇:《闽都别记》中的汉字文化
下一篇:从汉字的“元认知”到“暖认知”——低年级识

汉字文化投稿 | 汉字文化编辑部| 汉字文化版面费 | 汉字文化论文发表 | 汉字文化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汉字文化》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