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汉字变革与中国诗歌之革新(4)

来源:汉字文化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汉字的文化意味及其与诗歌史的关联 以文学创作和批评加入文学革命的鲁迅与周作人,则在汉字与中国文学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由于周氏兄

三、汉字的文化意味及其与诗歌史的关联

以文学创作和批评加入文学革命的鲁迅与周作人,则在汉字与中国文学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由于周氏兄弟都有着丰富的文学创作经验,又注重从思想革命的高度把握语言、文字与文学的变革,剖析汉字与汉文学、汉文化之间的关联,因而他们的论点就更能切中要害、入木三分。

鲁迅对汉语汉字与汉文学、汉文化之间水乳交融的关联同样有着深切的体会。鲁迅发现读古书使自己“苦于背了这些古老的鬼魂,摆脱不开,时常感到一种使人气闷的沉重”, “去年我主张青年少读,或者简直不读中国书,乃是用许多苦痛换来的真话,决不是聊且快意,或什么玩笑,愤激之辞”[10]()。因此,他抨击汉字,是作为新文化的战士,为摧毁旧文化而发出的呐喊,是一种文化策略。

周作人对汉字与汉文学关系的体认,也达到相当的深度。自1940年起,周作人陆续写下一些“关于中国文学和思想的文章”,他自认为较重要的有四篇,即《汉文学的传统》《中国的思想问题》《中国文学上的两种思想》《汉文学的前途》。在《汉文学的前途》中,周作人拈出汉字与汉文学的关系,作为拒绝拼音文字的理由:他心目中的中国文学,“总都是用汉字所写,这就是汉文,所以这样说,假如不用汉字而用别的拼音法,注音字母也好,罗马字也好,反正那是别一件东西了,不在我说的范围以内。因为我觉得用汉字所写的文字总多少接受着汉文学的传统,这就是他的特色,若是用拼音字写下去,与这传统便渐有远离的可能了”[11](p.867)。

周氏兄弟对语言文字问题的认识,与他们的老师章太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章太炎就是力图以“小学”达到以古为新的目的,返归源头,从古语古字古音古义中寻找汉语汉字最本真的特质。周作人实际继承了这一点,挖掘汉语汉字自身的特质及其与汉文化血脉相连的关系。因此,他发觉白话文运动要打倒“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结果却是“妖孽是走掉了,而谬种却依然流传着,不必多所拉扯,只看洋八股这名称,即是确证”。对此他感慨还是应该“与制艺策论愈远愈好,至于骈偶倒不妨设法利用,因为白话文的语汇少欠丰富,句法也易陷于单调,从汉字的特质上去找出一点妆饰性来,如能用得适合,或者能使营养不良的文章增点血色,亦未可知”[11](p.798)。由此回溯到1930年,周作人已经揭示出汉字与汉文学之间的关联:“汉字这东西与天下的一切文字不同,连日本朝鲜在内:它有所谓六书,所以有象形会意,有偏旁;有所谓四声,所以有平仄。从这里,必然地生出好些文章上的把戏”,他列举出的“把戏”有对联(对对子)、灯谜、诗钟,进而是“正宗的文学”如律诗、骈文,而八股文则是将汉字特质发挥到极致的集大成者:八股文是“一种比六朝的骈文还要圆熟的散文诗”,“而且破题的作法差不多就是灯谜,至于有些‘无情搭’显然须应用诗钟的手法才能奏效,所以八股文不但是集合古今骈散的菁华,凡是从汉字的特别性质演出的一切微妙的游艺也都包括在内”,所以他认为八股文堪称“中国文学的结晶”[11]()。

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与汉文学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拼音文字写出的诗歌,与汉字写出的诗歌,很难说在听觉上会有本质的差异。1925年,朱自清在《文学的美》一文中已涉及这一问题。他特别提到“文学也可说是用听觉的材料的;但这里所谓‘听觉’,有特殊的意义,是从‘文字’听受的,不是从‘声音’听受的。这也是美的媒介之一种”。文字是“意义”,或者说是“引起的心态”,故而文学是“文字的艺术”。为此,他分析了“摹声字”“感觉的联络”,字音(语音)皆有意义,此外还有文句、诗节、韵律、节拍、变声和语调等[12]()[注]朱自清:《文学的美——读Puffer的〈美之心理学〉》,朱乔森编:《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59—165页。。

吴世昌在《诗与语音》(1933年)中也谈到语音在造成诗歌美感上的功效,而在他的文中,语音也就是字音。他认为:“诗的声音的力量和他所给与读者经验上的印证,有最深切的关系。”他还指出:“文字的功用是两层的:它的意义所激动的是思想。它的声音所激动的是情感”,这就打破了思想/语言/文字的等级结构。吴世昌还花大量篇幅探讨了“字音在诗文中所直接引起的感觉和情绪”,发现“字音不但能够暗示各种不同的情调,有时一首诗的意义境界都能从声音中表现出来”,而“口腔的部位和动作,最能表现诗中的情绪”。他的结论是“中国诗词中这类的问题极多,诗和语音的关系最密切”[13](pp.59-82)[注]参见吴世昌:《诗与语音》,吴令华编:《文史杂谈》,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59—82页。值得注意的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删稿中,也特别提到了诗词的音韵问题,如第二则:“双声、叠韵之论,盛于六朝,唐人犹多用之。至宋以后,则渐不讲,并不知二者为何物。乾嘉间,吾乡周公霭先生(春)著《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正千余年之误,可谓有功文苑者矣……自李淑《诗苑》伪造沈约之说,以双声叠韵为诗中八病之二,后是诗家多废而不讲,亦不复用之于词。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结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惜世之专讲音律者,尚未悟此也。”又如第三则:“世人但知双声之不拘四声,不知叠韵亦不拘平、上、去三声。凡字之同母者,虽平仄有殊,皆叠韵也。”姚淦铭、王燕编:《王国维文集》(第一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157—158页。。吴世昌的研究,无疑为我们思考汉语汉字的特性问题,提供了新的角度。

文章来源:《汉字文化》 网址: http://www.hzwhbjb.cn/qikandaodu/2020/0821/452.html



上一篇:尘封的历史:《甲骨文》中的陈梦家
下一篇:何处安身 组诗

汉字文化投稿 | 汉字文化编辑部| 汉字文化版面费 | 汉字文化论文发表 | 汉字文化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汉字文化》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