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汉字变革与中国诗歌之革新(2)

来源:汉字文化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当然,在晚清文学改良与“五四”文学革命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清末的无政府主义思想。黄遵宪是以改良的温和态度提出汉语汉字的革新问

当然,在晚清文学改良与“五四”文学革命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清末的无政府主义思想。黄遵宪是以改良的温和态度提出汉语汉字的革新问题,到了无政府主义的“新世纪派”这里,态度就极为激进。1907年6月,《新世纪》创刊于巴黎。李石曾以“真”的笔名发表了《进化与革命》一文,提出 “文字进化与文字革命”的问题,主张“文字革命”“语言文字同革命”[4]()。李石曾依据进化论,比照西方语言文字与汉语汉字,以文明/野蛮的二元对立式框架,强调文字也遵循进化之“公理”,西方拼音文字进化程度高,故而是文明事物;中国的“象形”文字程度低级,是野蛮事物,故最理想、最彻底的方式就是废弃汉语汉字,改用万国新语,这样自然可使中国进入文明行列。

以拼音文字为文明事物而排斥、轻视非拼音文字,本是欧洲中心主义的体现。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以西方拼音文字为最高等,对其他语言文字包括汉语汉字的鄙薄,是西方人常见的态度。因此,《新世纪》诸人在文字问题上的主张极具煽动性,也由此引发了章太炎与他们之间的激烈论争。虽然“新世纪派”并不重视文学问题,但正如张全之所言:“由文字革命到借助文学改造中国之‘种性’,这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吴稚晖“呼吁‘杂习他种文字之文学’,即是引进国外文学,以达到改良‘种性’的目的,这一要求到五四时期,成为激进知识分子的共识。因此,‘新世纪派’固然不是一个文学社团,但他们对文学问题的看法,显示出企图借助文学改造国民性的热切渴望”[5](p.10)。

无论是黄遵宪,还是“新世纪派”,包括“五四”时期倾向于废除汉字的钱玄同、黎锦熙等,他们的思路大致上都是建立在思想/语言/文字的秩序等级结构之上,即认为语言(口语)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字又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因而要传达思想情感,就要推翻文言的地位,改用更接近口语的白话,而文字也应该改用可以直接记录语音的文字。直接用拼音文字来创作一时难以实现,就先从语言入手,实现白话文的主导地位,这就是晚清直至民国汉字拼音化主张的内在思路。

二、胡适与黎锦熙:不同方案的设计与分歧

真正推动了中国诗歌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是“五四”知识分子。不过,“五四”知识分子虽然在破除旧文化、建设新文化方面有着态度的同一性,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但内部的分歧与矛盾也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五四”知识分子有各自的身份、立场与思路,当胡适与黎锦熙分别通过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而进入新文化运动的现场时,内在的差异与分歧就逐步显露出来。

1915年9月20日,胡适提出“诗国革命”的口号,连带发表了自己关于诗歌变革的方案:“诗国革命何自始?要须作诗如作文。”[6](p.7)胡适对自己的这个口号和方案很重视,他虽然视语言文字为工具,但是他又认识到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内在关联。由此,胡适主张以口语入诗、以白话写诗,才能真正突破晚清诗界革命的局限,开创中国现代新诗的局面,但是对于汉字变革问题,胡适显得谨慎许多,他实际上也发现与汉文化缠绕更紧密的是汉字,在1928年发表的《名教》一文中,他深刻地揭示了这个问题。在他看来,中国是有宗教的,这个宗教就是“名教”,所谓“名”,就是文字,即“写的字”。“名教”就是“崇拜写的文字的宗教;便是信仰写的字有神力,有魔力的宗教”[7](pp.57-58)。在1935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中,胡适将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傅斯年《汉语改用拼音文字的初步谈》等文收入,可以见出他是将汉语、汉字、文学等作为新文化工程的组成要素来通盘考虑的。

因此,按照“凡事有个进行次序”的说法,胡适认为:“中国将来应该有拼音的文字。但是文言中单音太多,决不能变成拼音文字。所以必须先用白话文字来代文言的文字;然后把白话的文字变成拼音的文字。”[6](p.146)所以,与钱玄同、陈独秀不同,胡适始终关心的是他的白话文主张,他也并不太相信拼音文字能取代汉字。

耐人寻味的是,钱玄同此文发表于1918年4月15日《新青年》4卷4号,而同期刊发的文章不仅有钱玄同、孙国璋、陶孟和、胡适等人关于世界语的论争,还有胡适那篇被黎锦熙誉为“国语运动与文学革命联合的标志”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从中可以见出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既存在着一致性,同时也展现出内在的分歧:就一致性而言,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都提倡语言变革,以白话代文言;就分歧而论,胡适更关心的是语言而非文字的革新,但是国语运动的倡导者如钱玄同、黎锦熙却更关心文字革新,将拼音文字的创制视为最终的目标。

文章来源:《汉字文化》 网址: http://www.hzwhbjb.cn/qikandaodu/2020/0821/452.html



上一篇:尘封的历史:《甲骨文》中的陈梦家
下一篇:何处安身 组诗

汉字文化投稿 | 汉字文化编辑部| 汉字文化版面费 | 汉字文化论文发表 | 汉字文化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汉字文化》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