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唐人五言绝句三首一字一诗解(3)

来源:汉字文化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你坐着小船沿江而行过吗? 你在江船上望过雨中的庐山吗?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有人说不详,有人说是钱起,经明人胡震亨《唐音统签》考辨,已证明是钱珝

你坐着小船沿江而行过吗? 你在江船上望过雨中的庐山吗?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有人说不详,有人说是钱起,经明人胡震亨《唐音统签》考辨,已证明是钱珝(xǔ)。[4](P29)钱珝是钱起的曾孙,先在京城做官,后被贬做地方官,曾沿长江去上任。古代虽然交通不像现在这样便利,上任途中不免舟车劳顿,却有一样好处是现代比不了的,就是有的是时间游山玩水写诗。所以古代的很多官僚诗人,在上任途中,就能写成一卷诗,真做到了诗和远方的完美结合。

比如清朝初年,今山东淄博的著名诗人赵执信(shēn),十八岁考中进士,二十三岁任山西乡试正考官,在离京到太原上任和回京途中的半年时间里,就写成了一百首诗,经过他的严格挑选,保留四十七首,形成一卷《并门集》流传后世。

钱珝在上任途中,写有大型组诗《江行无题一百首》,这首《江行望匡庐》就是其中的一首。既然总题目说“无题”,那就是这一百首诗都没有题目,所以“江行望匡庐”这个题目应是后代选编这首诗的人加上的。

诗人坐在船上顺江而行,本来是想到庐山脚下停船上岸,游览和朝拜这座文化名山。匡庐就是庐山,因古代山上有姓匡的人结庐——就是盖房子——而居,因而得名。可是老天不遂人愿,快到庐山时,偏偏下起了大雨,使得这一唾手可及的愿望化成了江面上的一串串水泡。“江行”,说的是诗人的立足点或观察点。一般的观察点都是固定的,而这次诗人的观察点却是移动的,就像摄像机滑动在长长的轨道上。一个“望”字,是点睛之笔,把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诗人的动作都概括出来了。

人与山在咫尺之间,却因风雨过大而不能攀登,因而有些忧愁,有些失落。不过即使不能攀登游历,在船上看看过过眼瘾也是好的,就像三国魏曹植《与吴季重书》所说:“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从肉铺子门前经过,虽然捞不到肉吃,暂且大口咀嚼一番,心里也算是痛快痛快。

庐山临水而立,本来就云山雾罩,碰上下雨就更加云雾缭绕了。云雾越浓,就越有神秘感,竟引得诗人产生了疑想:山上不是有仙人洞吗? 洞中大概还有六朝时修炼得道的高僧吧? 六朝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合称,那时佛教兴盛、僧庐遍地,杜牧《江南春》不就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吗? 这样的猜想,言有尽而意无穷,使得读者依然在想那副画面:船走远了,镜头越来越模糊了,船头上还有一个人穿着蓑衣、戴着竹笠在痴痴地望着,久久不肯归仓。

[1]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2]薛瑄.薛文清公读书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3]周海婴(等).大爱无边[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

[4]徐有富.千家诗赏析[M].北京:中华书局,2018.

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重要形式,其体制短小精悍,其内容包罗万象,其文字朗朗上口,很受后代读者喜欢,其经典作品至今流传不衰。近年来,中小学盛行诗性教育,教育学生们不但要有此生此世,还要拥有诗意的世界。为此我们尝试用通俗易懂、解字说诗相结合的形式,解说两百首左右的唐宋诗歌,为中小学诗歌教育提供相应的教读材料。这里选登《竹里馆》《静夜思》《江行望匡庐》三首,希望得到广大同僚的批评指正。一、馆·竹里馆《周礼·地官·遗人》云:“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意思是每隔五十里就有一个集市,每个集市上都有旅馆,每个旅馆里都有储备的粮草,供来往之人使用。“馆”,小篆作。《说文解字》的解释是:“馆,过去,“馆”还有一种写法,作“舘”,左边为“舍”,点明“馆”为住宿之处。“馆”的这两种写法,意义互补,吃、住都有了。古人造字,可谓匠心独运,角度精准。古代,帝王在都城之外的苑囿馆舍称为“离宫别馆”。汉朝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说:“离宫别馆,弥山跨谷。”就是说当时这种华丽的馆舍遍布山谷,数量很多。建馆的地方往往有林泉之致,除了饮食起居之用,还可观景揽胜。如北京圆明园有杏花春馆,是春天观赏杏花之所;扬州瘦西湖有流波华馆,是临水观舟之处。也有文人雅士把自己的书房称作馆,如苏州留园的五峰仙馆、林泉耆硕之馆等,都是闻名天下的文化景观。一千二百多年前,王维独自坐在竹里馆——竹林深处一座幽静的房子里,抚琴长啸,这忘情而动人的一幕,把月光都吸引来了,至今还明亮在读者的眼前。客舍也。从食,官声。”“馆”字的左边本来写作“食”,后简化为食字旁儿“饣”,表明“馆”不仅为宾客提供休息之处,还为宾客提供饮食之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维摩诘”是佛经中一位著名居士的名字,因为王维的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所以就用佛教中居士的名字来为王维命名。有人说,在梵文也就是古印度语中,“维”是“没有”的意思,“摩”是“脏”的意思,“诘”是“匀称”的意思。那“维摩诘”就是洁净匀称没有污染的意思了。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却有另外一番解释,他认为,在梵文中,“维”是降伏的意思,“摩诘”则是恶魔的意思。那么,王维就是王降伏,王摩诘就是王恶魔了。[1](P166)这样一解释,王维的名和字分开来看就有点别扭了。好在古人的名和字是连在一起互相补充的,所以王维字摩诘,“维摩诘”连起来就是降伏恶魔,整体看来意思还不算差。王维隐居在蓝田他的“辋川别业”里,写有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别业,是主人正宅之外的房产,就是别墅。“竹里馆”是王维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因房屋周围长满幽密的竹林,故有此佳名。篁,是竹林;幽篁,就是幽深的竹林;“独坐幽篁里”,就是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又是弹着琴长啸,又是长啸着弹琴。在这里,“弹琴复长啸”文字排列上有先后,实际动作表情并没有次序,是连环不绝或手口并举的。宋王禹偁有一篇名文《黄冈竹楼记》,因为选在《古文观止》里边,所以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王禹偁说,他建了两间小竹楼,破开粗大的竹子做屋瓦,自己像住在一个巨大的音箱里。夏天最喜欢急雨,有瀑布声;冬天最喜欢密雪,有碎玉声。最喜欢鼓琴,琴调虚畅;最喜欢咏诗,诗韵清绝;最喜欢围棋,子声丁丁然;最喜欢投壶,矢声铮铮然——这都是竹楼的功劳。王禹偁还只是以竹子做屋瓦,就有诸般乐趣;王维是竹墙、竹瓦、竹窗、竹户、竹床、竹几,置身在辽阔的竹林里,那是一种怎样的音响效果? 估计,比王禹偁的感受要妙许多倍。琴韵悠扬,啸声长飘,却没有惊动任何人。因为竹林太幽深了,只有天上的一轮明月洒下万道丝缕,照在诗人如丝的长发和如丝的琴弦上。琴啸停歇之后,万籁俱寂,突然之间静似远古——没有王维那般的佛性,一般人也许真享受不了这里的幽和静。诗人裴迪有一首同题的唱和诗,说“来过竹里馆,日与道相亲。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这样的同声相应,可以真切感知中国古代文人间的心有灵犀,妙趣天然。二、静·静夜思甲骨文中没有“静”这个字,金文中“静”字多作人名出现。《说文解字》解释“静”为“审也”,就是看清、明辨的意思,并指出左边的“青”表意,右边的“争”表音。“青”在“静”中表什么意思呢? 让人颇费思量。有人说“青”是草木初生色彩明丽,故有明辨的意思。这种阐释,有些迂曲难通。“静”的本义我们无法明辨,但“安静”不是本义,一定是其后起义。安静义的本字是“竫”,“静”与“竫”是同音字,在使用中“静”常客串“竫”,于是安静义慢慢就发展成为“静”的主要义项了。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承德避暑山庄一正殿题额为“静含太古”,意思是此地清幽僻静,大有太古时代的意境,这或许是清朝皇帝选择此地休养的心理依据。静,让人放松,也易使人陷入冥思而有所领悟。正如明薛瑄所云:“静中有无限妙理皆见。”[2](P104)静,能够给人更专一的生命体验,能够让人从更宽广的视角理解世界,从而获得更深刻的人生启示,故《荀子·解蔽》言:“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也正是在静的世界里,唐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才会有如此多观望天地的思绪。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今四川绵阳江油一带度过的。可是自从顺江而下离开四川,在外漂泊几十年,他一直没有再回到过自己的故乡。李白看起来确实很潇洒,好像很多事情都不曾放在心上。但是,面对想家、回家,这个我们人类的共同母题,李白自然不能免俗。人生有很多思念,其中大部分偶尔想想也就算了。就像我们行走在田野间,不时听到鸟鸣、看到流云,但过后想起就想想,想不起也没什么牵挂。可对故乡的思念不是这样,其如同潜伏在身体内的某种病毒,会时时发作,搔挠咬啮人的心旌,让人寝食不安、寤寐思服。这也是《常回家看看》这首歌,为什么那么吸引人的原因所在。因为想家所以就回家,这是人生的幸福和满足。如果不能回,要么成就了伟业,要么成就了伟大的艺术,大抵如此。李白想家而不能归,就写下了这首伟大的诗歌《静夜思》。这天晚上,李白一个人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就要睡去。夜静极了,院子里没人,若有人,也许能听到他咻咻的鼻息声。床的对面,是明亮的窗子,月光透过窗子,照在床前,像是撒了一地霜。郭沫若曾说:“如果睡在床上,那一定是在房间里。房间里怎么会结霜呢? 既然不会,李白就不会这样联想。”[3](P36)其实,李白这样联想是对的,正因为房间里不会结霜,李白才怀疑:“欸,房间里怎么结了霜?”仔细一看:“哦,原来是月光。” 说不定还要用脚碾碾试试呢——这就是诗,这就是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的“床”,最常见的意义就是我们睡觉的床,只要讲得通,就不必曲折解释为“井栏”——井口围栏的意思:月亮升起来,井栏的前后左右都应该有月光才对,怎会仅仅照着前边呢? 试想,中国如此之大,房屋样式如此之多,你家的床前看不到月光,不证明别人家的床前也看不到月光,所有人家的床前看不到月光,也不能证明一千多年前李白睡觉的这张床前就看不到月光。唐杜甫在《梦李白》诗中说:“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屋梁都能照到,难道照不到床前? 宋晏殊《蝶恋花》词说:“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能穿过宋朝的门户,难道不能穿过唐朝的门户?苏轼《水调歌头》词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照得苏东坡,难道就照不得李太白? 所以说,有人喜欢把“床”讲成“井栏”,毫无必要。当然,若把“床”解释成“井栏”也行,不过那不是李白《静夜思》的意思,那成了台湾诗人彭邦桢的意思了。他在《月之故乡》中说:“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这个“水里”大概就是“井里”三、行·江行望匡庐人们在面对一些重要选择时,总说:“行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行”甲骨文作,金文作,从字形来看,正是一个纵横交叉的十字路口。这个意义应读作háng,多用来指道路。如《诗经·豳风·七月》云:“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是说姑娘们拿着筐子,沿着“小道”去采桑;《诗经·小雅·大东》又云:“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是说潇洒的公子哥走在“大路”上。《说文解字》还把“行”列为部首,后世字书辞书均予以传承。如“街”“衢”“衙”等都是“行”部字。“行”的动词义是“行走”,读xíng。《古诗十九首》第一首《行行重行行》首句云:“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意思是你走啊走啊不停地走,我与你活生生分离在两地。该诗连用了四个“行”字,不但表现走得远,还表现走得久。有些分离是妾有情郎无义,对此,晚唐诗人雍陶的诗《明月照高楼》写得很形象:“君若无定云,妾若不动山。云行出山易,山逐云去难。”以流动的云比喻在外任意东西的郎君。后来,诗词中多见以“行云”喻薄情郎,如五代词人冯延巳《鹊踏枝》中的“几日行云何处去”,宋代秦观《南歌子》中的“乱山何处觅行云”,都是思妇在抱怨情郎就像飘游的云,不知何时返家。你坐着小船沿江而行过吗? 你在江船上望过雨中的庐山吗?江行望匡庐钱珝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有人说不详,有人说是钱起,经明人胡震亨《唐音统签》考辨,已证明是钱珝(xǔ)。[4](P29)钱珝是钱起的曾孙,先在京城做官,后被贬做地方官,曾沿长江去上任。古代虽然交通不像现在这样便利,上任途中不免舟车劳顿,却有一样好处是现代比不了的,就是有的是时间游山玩水写诗。所以古代的很多官僚诗人,在上任途中,就能写成一卷诗,真做到了诗和远方的完美结合。比如清朝初年,今山东淄博的著名诗人赵执信(shēn),十八岁考中进士,二十三岁任山西乡试正考官,在离京到太原上任和回京途中的半年时间里,就写成了一百首诗,经过他的严格挑选,保留四十七首,形成一卷《并门集》流传后世。钱珝在上任途中,写有大型组诗《江行无题一百首》,这首《江行望匡庐》就是其中的一首。既然总题目说“无题”,那就是这一百首诗都没有题目,所以“江行望匡庐”这个题目应是后代选编这首诗的人加上的。诗人坐在船上顺江而行,本来是想到庐山脚下停船上岸,游览和朝拜这座文化名山。匡庐就是庐山,因古代山上有姓匡的人结庐——就是盖房子——而居,因而得名。可是老天不遂人愿,快到庐山时,偏偏下起了大雨,使得这一唾手可及的愿望化成了江面上的一串串水泡。“江行”,说的是诗人的立足点或观察点。一般的观察点都是固定的,而这次诗人的观察点却是移动的,就像摄像机滑动在长长的轨道上。一个“望”字,是点睛之笔,把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诗人的动作都概括出来了。人与山在咫尺之间,却因风雨过大而不能攀登,因而有些忧愁,有些失落。不过即使不能攀登游历,在船上看看过过眼瘾也是好的,就像三国魏曹植《与吴季重书》所说:“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从肉铺子门前经过,虽然捞不到肉吃,暂且大口咀嚼一番,心里也算是痛快痛快。庐山临水而立,本来就云山雾罩,碰上下雨就更加云雾缭绕了。云雾越浓,就越有神秘感,竟引得诗人产生了疑想:山上不是有仙人洞吗? 洞中大概还有六朝时修炼得道的高僧吧? 六朝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合称,那时佛教兴盛、僧庐遍地,杜牧《江南春》不就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吗? 这样的猜想,言有尽而意无穷,使得读者依然在想那副画面:船走远了,镜头越来越模糊了,船头上还有一个人穿着蓑衣、戴着竹笠在痴痴地望着,久久不肯归仓。参考文献:[1]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2]薛瑄.薛文清公读书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3]周海婴(等).大爱无边[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4]徐有富.千家诗赏析[M].北京:中华书局,2018.

文章来源:《汉字文化》 网址: http://www.hzwhbjb.cn/qikandaodu/2021/0114/642.html



上一篇:立足识字写字教学 传递汉字文化
下一篇:《诗观》:朝鲜国王眼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文学

汉字文化投稿 | 汉字文化编辑部| 汉字文化版面费 | 汉字文化论文发表 | 汉字文化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汉字文化》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