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古代有汉字却没“拼音”,古人如何识字?老祖

来源:汉字文化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古代有汉字却没“拼音”,古人如何识字?老祖宗的方法绝了 如今的汉字不仅仅对中国影响深远,对全世界的影响都越来越大了。汉字博大精深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也是传承文化最重要

古代有汉字却没“拼音”,古人如何识字?老祖宗的方法绝了

如今的汉字不仅仅对中国影响深远,对全世界的影响都越来越大了。汉字博大精深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也是传承文化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与汉字一样重要的还有汉语拼音,也就是发音的方式,但是汉字和汉语拼音的关系却不是那么亲密,因为汉字的历史时间远远超于其拼音,而拼音却是从清朝才有了雏形,到了民国时期才真正出了方案。那么没有拼音的时候古人在读书识字的时候是怎么学习汉字发音的呢?


如今的小孩到了上学的年纪去学校第一个要学的就是识字,26个字母表必须背诵的滚瓜烂熟,因为以后想要学习陌生的汉字全是靠这些字母发音。而古人学习的发音的方式却有好几种,直音法是书生们最常用最常见的,其优势在于简单易懂,尤其是刚上学的小孩学起来快容易上口,举个例子“递”音“弟”。但是这个方法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只适合常用字,一旦遇到生僻字就不适合运用。

所以又繁衍出一种“读若法”,也称“读为”“读曰”“读为”法。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解决一些读音比较少的字,就像如今的人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备注了相似的汉语一样,举例“癖”字就会在旁边标注“皮”,这种方式有效的扩大了直音法的应用范围,但是其缺点就是容易失去了精准度。古人当人也不会这样就这样马虎下去,所以在注音上又要添加几个字表示这个字的音调是需要往重了读还是往轻了读。


另外还有一种譬况法,譬况的意思是用近似的事物来比照说明。这种方法的重点不在字的本身读音,而是告诉你发音的方法和发音的重点何在,这一读法主要是在先秦时期多见,也有人说譬况法是汉字注音之始,“冀横口合唇言之,踧口开唇推气言之”详细描述了唇齿的发音和语气细节,这个方式主要是针对某一个汉字的读音特点。

反切法有点类似今天我们用的拼音,前一个字的声母后一个字的韵母和声调,举例子“鲁”的注音就是“郎古”,你张嘴重复读“郎古”自然就发音到鲁,必要要朗读出来才能学习到,如果只是在心里默念是无法学会的,难怪古人在读书识字的时候都能听到书生郎朗之声。


老祖宗能想出这么多注音方式不得不让人佩服其智慧,这方法真是绝了。古代人在发音上和今人有些区别,相信在语文课上老师偶尔也会不得不提及这一点,很多古诗上面就能体现,比如有一些诗句有人认为没有讲究韵律,其实是古今发音的区别所在导致的,比如“乌衣巷口夕阳斜”最后一个字古音读作“xia”第三声,而今人读“xie”第三声。还有“见”古音为“xian”第四声,今人读“jian”第四声。《十驾斋养新录》里面明确记载一点了古代没有轻唇音只有重唇音。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古人创造了太多文化和创新发现留给后人,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些效益和价值都是老祖宗们的劳动智慧给我们带来的,我们每个人都承蒙着祖先的关爱。

文章来源:《汉字文化》 网址: http://www.hzwhbjb.cn/zonghexinwen/2020/0729/396.html



上一篇:感悟汉字深厚底蕴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金明中学
下一篇:中国文化最深邃神奇的八个汉字,乾、坤、震、

汉字文化投稿 | 汉字文化编辑部| 汉字文化版面费 | 汉字文化论文发表 | 汉字文化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汉字文化》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