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汉字,会说话的中华文化符号

来源:汉字文化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汉字,会说话的中华文化符号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

汉字,"会说话"的中华文化符号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而承载着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文字符号就是汉字。撇开学界关于商代之前各种出土符号的争议不谈,从目前学界公认最早的殷商甲骨文算起,汉字至今已经历了约三千五百年的风雨。这个历程和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同舟共济,在吸收融合外来文明并形成汉字文化圈的同时,也曾遭遇过外来文明的挑战与冲击,但汉字顽强的生命力与强大的包容性,使它最终成为世界古老文字中唯一没有间断并传承至今的奇迹。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汉字始终与国家命运风雨同舟。我们可以总结出一条大致不谬的规律,即国家统一时汉字的形式也相对统一(如秦汉时期);诸侯或邦国割据时汉字的形式相对多样(如战国和魏晋时期)。但无论如何,汉字的发展脉动和各种文字形式的内在关联从未中断。从殷商甲骨文发展至今,汉字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商周至春秋

由群众创造,为庙堂专用

汉字的产生,对中华先民而言是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以致西汉人刘安用"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经训》)来描述传说中仓颉造字的神话。而对该句之注解始于唐人张彦远:"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可见中华先民对汉字之崇拜与景仰。

毫无疑问,汉字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在成熟的甲骨文之前,汉字一定有一个甚至多个更早的源头。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个例子"(《门外文谈》)。但我们目前所见成体系的最早文字形式--甲骨文,却基本是为商王室所专用的,西周文字的使用范围虽有所扩大,但仍局限于周王和贵族之间。当时的汉字是高不可攀的庙堂文化,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东周时期。商代用于占卜的甲骨文和西周礼器上主要用来歌功颂德的金文,都无不证明当时文字高高在上的地位。换言之,在当时是否会使用汉字,既是文化地位的象征,更是政治地位的象征,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汉字长期被庙堂所垄断。

汉字由庙堂向民间回归始于春秋时期。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之所以伟大,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自他开始汉字才由庙堂向民间传播,这是一个汉字从人民群众中来,又到人民群众中去的回归。孔子是将汉字由庙堂向民间传播的文化伟人,他校订六经,兴办私学,有教无类,桃李满园。经过数代的流传,本来高高在上的汉字逐渐在民间普及,同时由汉字承载的中国先秦文化也传到民间。此后,自上而下的文化与自下而上的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考古发掘中,出土了"黑夫"与"惊"两兄弟的木牍家书,这是考古发现中最早的家书,此兄弟二人皆是秦国的普通士兵,其家书充分说明了当时汉字在民间的普及。

战国至秦汉

篆隶时代的文字混乱与统一

商朝与西周虽然实现了相对统一,但与后来统一六国的秦帝国尚不能同日而语,二者存在"王"与"帝"的本质差别。但商周时期的汉字尚处于成长发展阶段,又为庙堂所垄断,所以文字的发展轨迹仍然朝着越来越规范的方向发展。然而时至东周,进入了春秋和战国两个战乱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因长期割据而出现了"文字异形"的局面(《说文解字·叙》),汉字发展的地域特点越来越明显,以至于六国文字之差异达到了各诸侯国间不能相互释读的程度。

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在"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的背景下推行"同书文字"(《峄山刻石》)政策,这是汉字尚处于篆书形式时期的整合,也是汉字史上的第一次整理与统一。虽然当时有"秦书八体"(《说文解字·叙》)之说,但统一后的汉字形式是通过小篆规范。秦朝通过颁发用小篆书写的读物《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迅速实现了文字统一的大业,在"正文字"和"教小学"方面发挥出巨大作用。但新推行的小篆并不实用,所以也不可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普及,而是仅仅应用于官方刻石和部分官方政令等极其狭窄的领域。加之秦朝短祚,致使后来的秦小篆应用范围越来越小。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忽略秦始皇在汉字统一方面的功绩,秦小篆首次以国家政令形式为汉字确立了一种规范,它不仅因中国第一部字典--许慎(约58年-约147年)《说文解字》之推介而成为学界研究先秦文字的通津,同时也成为书法艺术领域的一支艳丽花朵。

文章来源:《汉字文化》 网址: http://www.hzwhbjb.cn/zonghexinwen/2020/0717/381.html



上一篇:汉字博大精深文化底蕴深厚,写好字也是做中国
下一篇:汉语文化|感悟汉字底蕴 弘扬中华文化

汉字文化投稿 | 汉字文化编辑部| 汉字文化版面费 | 汉字文化论文发表 | 汉字文化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汉字文化》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