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汉字背后的中国文化:为何汉字都是方方正正的

来源:汉字文化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四大文明古国里,除了中国,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都冠以“古”,那是因为都不存在了,只有中国还在,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过,至今还源远流长。 只有中国做到了,虽然有

四大文明古国里,除了中国,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都冠以“古”,那是因为都不存在了,只有中国还在,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过,至今还源远流长。

只有中国做到了,虽然有变化,有冲突,甚至被宣称“崖山之后再无中国,明亡之后再无华夏”,但我们的中华文化和民族主体,一直延续了下来,成为了世界上仅存的文明古国。

汉字之所以是四四方方的,就在于它的根源就是象形文字,几千年来,经过不断的演化,系统化,传承等等,逐渐成为了“方块字”。如果仔细往以前追溯一些汉字的长相的话实际上也能看到“表象”这个功能。西方文字的基础是字母,说白了,就拿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这些语言来看,我们很简单就会发现,这些语言都是由相同的字母构成的不同的排列组合。因为,这些字母大多都是以前古代的腓尼基文字,而腓尼基文字呢则是从楔形文字,或者古埃及文字中精捡了一部分作为常用的固定的字母。而楔形文字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是象形文字的一种抽象化,逐渐失去了这些部分原本的象征含义,而演变成为单纯的字母体系。

汉字背后蕴藏着中国的社会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花纹的载体。无论是农业生产、教育以及生活、礼仪,都离不开汉字。从造字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天子耕耤的“耤”,还是教师的“教”,亦或者礼仪的“礼”(豊),它们的甲骨文都是按照其本来的形态去模拟的。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他们在衣食住行中能够发现事物的特点,因而才能够创造出如此优美的文字。

古人崇尚“天圆地方”的理念,因此汉字都是方方正正的,而这种方形的汉字又代表着棱角分明的生活态度,更是沿袭了端正的精神。古人相信天地万物都是有迹可循的,是方方正正的。大到宫殿、建筑,小到桌子、台阶,甚至于各种祭祀用的平台、神庙也都如此。就拿“正”这个字来讲,横平竖直,简洁端正。

又如“信”字,人与言合而为信,意思是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才是诚信。中国人历来信奉诚实守信。无论是用“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等成语来比喻承诺的重要性,还是孔孟儒家所说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都是中国人掩埋在血脉中、深藏在骨子里的高尚品德,这是烙印在中国人的的心中的。

文字不仅承载着时间和空间的责任,也是人们的情感载体,思想的体现。古时候,通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思念需要通过一封封的书信来传递,可能需要半个月才能收到一封,好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这里来看,书信承载的是全家的惦念,在外的人给家里报平安,家里的人惦记他的安全,可能世事无常,收到家书的时候,那人已经去世,也可能家书淹没在烽火里。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带给大家的内容,如果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欢迎到评论区留言。

文章来源:《汉字文化》 网址: http://www.hzwhbjb.cn/zonghexinwen/2020/0708/353.html



上一篇:书法家吕志高——弘扬中国书法传承汉字文化
下一篇:学好汉字、写好汉字,用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

汉字文化投稿 | 汉字文化编辑部| 汉字文化版面费 | 汉字文化论文发表 | 汉字文化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汉字文化》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