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从观物取象看汉字的生命之动(2)

来源:汉字文化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当然了,汉字绝不是一个人的或者一个时期的产物,汉字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逐渐孕育、创造并发展起来的智慧结晶,并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

当然了,汉字绝不是一个人的或者一个时期的产物,汉字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逐渐孕育、创造并发展起来的智慧结晶,并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和演变。中国古人在劳动与生活中观察着天上星宿的分布状况、地上山川脉络的走势、鸟兽鱼虫地奔走痕迹、草木器物的形状,从而提炼、创造出种种代表意义不同的符号,这也即是汉字的雏形。不过这段话为我们说明了古人用来创造文字的方式,汉字创作伊始,是“依类象形”的,即是依照事物的种类和样子模画外形,而后根据这些“物象之本”,不断发展出更多的汉字。而“依类象形”也即是体现着中国古代“观物取象”的创造法则,“见鸟兽蹄沆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即是这一创造法则的具体体现。“观物取象”要求所创造出的事物必须体现着宇宙万物的内在特点,那么取法于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所创造而出的汉字,也自然有着世间万物生动灵活的特质。

三、汉字书写:生命之动

最早的中国汉字是以石具刻在龟背上的象形符号与甲骨文,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发展,陆续出现了铸造的铭文与简牍文字。随着中国社会与汉字的不断发展,也使得书法——这种汉字的书写艺术不断得到发展,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认为书法艺术是“线的艺术”,认为书法是一种“净化了的线条”,有着一种独特的美感,并且,这样的线条是“挣脱和超越形体模拟”的,是可以“自由的开展”的。与此同时,他认为书法的线条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在李泽厚看来,一般的形式之美“经常是静止的、程式化、规格化”的,这样的艺术表现是毫无灵动和张力的,是“失去现实生命感、力量感的东西,”而“有意味的形式”则是“活生生的、流动的”一种美感,这样的美必须要“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3]即,这种“有生命力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区别于“一般形式”的地方,这样一种拥有生命暗示与生命力量的美,也即是书法的美之所在。

唐代书法家李阳冰在论古篆书的创作时,认为要想写出一副好的书法作品,要“复仰观俯察六合之际焉”,还要“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骨角齿牙,得摆拉咀嚼之势。”然后才可以在书法写作时,做到“随手万变,任心所成”,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能够“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情状者矣。”这即是认为书法创作要表现出草木云霞的“滋蔓之容”,飞鸟鱼虫的“屈伸飞动”、齿牙角骨的“摆拉咀嚼”等等这些,即是要表现出万事万物生动灵活的特点。

苏轼在《论书》中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即是认为好的书法作品应当像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拥有生命的活力与气象,缺少这其中的任何一点,就不是一篇完整的书法作品了。康有为也认为:“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逆,可谓美矣”,更是将书作比为了人,认为书法作品应当像一个活生生的人那样有万千姿态,才能称得上是美。这些都体现了生命之“动”在汉字书写中的重要性,缺少了生命之“动”,也就缺少了宇宙万物流动的、不休不竭的生命气韵,这样的书法作品,也就失去了“自由的开展”,变成了“静止的、程式化、规格化”的一般形式,从而失去了作为书法的美之所在。

中国书法讲求“气韵生动”,讲求“力量美”“节奏感”,认为书法创作要“如奔雷”“如惊鸿”“如坠石”,归根到底,是在追求书法作品的生命之“动”,这种生命之“动”来源于中国古人对宇宙万物的“仰观俯察”:大自然的生机万物,都蕴藏着一种动势,这种生命的动势之美正是中国汉字之美的关键所在。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永不停歇。自然中的万物也都是生机盎然的生命体:一枝梅花虽然花朵凋谢了,但是它的外形依然有着一种韵律,有一种“生的冲动”。[4]这种“动”的潜力,努力生长、拥抱阳光、生生不息,给人以希望、给人以生命的精神和活力之美。中国古人在“仰观俯察”中,将这些生命之“动”赋予到汉字的创造和书写当中,使得汉字的书写也同样拥有这样生生不息的流动与自由,能拥有“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

四、结语

“观物取象”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同于西方的创造之法,它孕育了中国“道法自然”的哲学命题,也确定了中国美学是以“自然”为审美的旨趣。汉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文字能像汉字这样经久不衰。中国古人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仰观俯察中,模仿万事万物的形状和意态,创造、发展了汉字,也在同时赋予了汉字以生命之“动”,赋予了汉字以流动的、自由的美。这也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国家文字的特殊之处与美之所在。也正是因为中国汉字拥有这样生生不息的生命之“动”,才使得中国的汉字书写可以有着万千气象,有着多样且流动的自由之美。

文章来源:《汉字文化》 网址: http://www.hzwhbjb.cn/qikandaodu/2021/0722/1041.html



上一篇:浅析汉字域外传播的足迹以朝鲜王朝为例
下一篇:基于汉字文化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探究

汉字文化投稿 | 汉字文化编辑部| 汉字文化版面费 | 汉字文化论文发表 | 汉字文化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汉字文化》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