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时尚与脱文字

来源:汉字文化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时尚与●(北京)王文元1.IE f在时詈雾褰了筹篙嚣凳筹凳翳乏筹裂马篓墓 l社会阅览l着传统。时尚分为两种,一种是可逆转的(形成循环),如服装;另一种是不可逆转的,如语言或文字。

时尚与●(北京)王文元1.IE f在时詈雾褰了筹篙嚣凳筹凳翳乏筹裂马篓墓 l社会阅览l着传统。时尚分为两种,一种是可逆转的(形成循环),如服装;另一种是不可逆转的,如语言或文字。脱文字属于一种不可逆转的时尚。所谓脱文字,就是尽量回避文字,用各种文字替代品,如图画来传递信息,这是世界潮流,日本的漫画就是脱文字的典型代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脱文字时尚开始传人中国,各种非文字读物充斥市场,成为少年与青年的宠物。虽然在中国,脱文字属于“东施效颦”,却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漫画的影响波及到报刊,配有图画的报刊畅销,堆满文字的报刊滞销。办报刊的纷纷投时尚所好,加大非文字内容的比例。套色报刊如雨后春笋,有的版面干脆由图画坐中,文字成为不折不扣的配角。报刊图画化远远不是脱文字的全部。各种媒体弥漫着一股浓厚的讨厌文字的气氛。这在电脑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科学与技术是双刃剑。以电脑证明这个命题最恰当不过了。电脑给我们带来了便利,然而,电脑也正以惊人的速度瓦解着传统。不是吗?昨天我们还都在按照汉语语法规则老老实实地写作,今天,却有大量的人在解构汉语语法。他们不是把汉字当作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发音与表意实体,而只取汉字之音,不要汉字之意,把汉字当成字母用。在解构者的眼中,汉字就是拼音字母,有多少汉字,就有多少字母!所以,网民在网上聊天时,不惜将“主页”写成“竹叶”,将“闻名”写成“文明”……据说,这有助于加快写字的速度。读书是一种传统,是典型的耗时而又不一定能够获得直接利益的事情。所以,当代认真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读书者多数是为了具体的目的(获得所需的信息技能或文凭)。把读书当作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这样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年轻人,对文字具有一种近于条件反射的排斥,没有图画的书,他们不愿意读。而这种倾向一旦与时尚汇集在一起,就更加可怕了。随便走进一家书店你就会发现:现在所谓的“文学”,不过是“故事”的代名词!而且故事越“真实”,越能招徕读者,像曹雪芹那样耗尽心血创作出来的故事已不再受青睐。在信息时代,人们只需要信息,不需要对信息进行艺术化处理,也不需要点缀,信息越赤裸越好,这就是报刊上充斥“纪实文学”的原因。许多报刊要求投稿者为自己的文字配照片,以证明故事的真实性,就像现代的照片取代传统的“画像”一样,真实的故事正在取代文学家的创作——这便是时尚。文学正一点点沦落为照相术般的信息术,谁能捕捉到富于刺激性的新鲜事物,并能做如实的记录,谁就是大手笔。于是,出现了一个新行当:专门编造“真实”故事的写家(我尚不知道该如何称呼他们)。他们按照“纪实”写作规律编造“纪实”,以求在文坛上一逞。从表现看,故事也好,纪实也好,都还在“文字文化”范围之内,没有出大格。其实不然。实际上,文学的故事化、真实化、纪实化、图解化,乃脱文字的一种特殊表象。故事化、纪实化的本质就是脱文字。用文字表达的文学或艺术,需要读者对文字进行分析与拆解。有时,这种分析与拆解并非唾手可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文学是一种高雅的游戏。而故事化、纪实化之后无须费时、费力地拆解文字,“读故事”变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文字,仅剩下了信息符号这样一种功能,其余功能丧失殆尽,故把把文字的故事化、社会2003·2·19·纪实化也归到脱文字范畴之内。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只要承认人类有教化的需求,承认人具有文化性,承认人类有对高雅游戏的追求,文字就是永恒的,书就是永恒的。心灵空虚时,找到能够与心相契的书籍,读而忘饥,如沐春风,如宿禅院,身心俱酥,此乐何极!偌大世界,无不寓于尺幅之中。从孔子、孟子到李白、杜甫,再到康有为、梁启超,哪一个不是先饱读诗书,而后成为宗罗百代、广博精微的学士?如果想了解世界,特别是想了解中国之所以是中国,泰西之所以是泰西,事半功倍的办法就是读书。如果想了解自己,想了解个体生命的意义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最好的办法也是读书。如果想丰富自己的精神,超度自己的灵魂,最好的办法还是读书。不管如何评价儒家,不管儒家有多少缺失,儒家的读书传统是不容置疑的,这是中国人传统的底线。如今,底线正迅速地失守。生命的目的不再是格物求知,而是获取信息。用来格物求知的大脑几被废弛,而眼睛与耳朵的功能则亢进到了极点。文学变为简单的故事——只用眼,不用脑;哲学变为重复性的阐释——同样是只用眼,不用脑。这不禁使我想起学界的另一种时尚:以“说书”替代“写书”。说书,顾名思义,就是面对录音机用嘴说而不动笔,说完之后由专人对录音进行整理、编辑。不到10天就可以完成一部数十万字的巨著。这种讲话录音式的“写作”,起源于传销、新兴教团等社会组织。这类组织的头面一般不喜欢写作,而是依赖“讲话”凝聚组织成员。这种传播方式具有速度快、传播广的特点。当然也具有明显的脱文字倾向。“说书”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简洁,而书面语要顾及文法、字法、句法、篇法、章法、意法、笔法等诸多规则,而口语只求“易懂”。所以,“说书”大行其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书面语与口语的合一。世界上多数语种,书面语与口语是分离的。中文是书面语与口语分离得最彻底的语言之一。在传统社会,中国的上层精英与士大夫一向以熟稔书面语为荣。汉语书面语水平之高低,乃判断一个人知识水平最重要的参数。执是之故,几千年来,中国生产出了许多世界罕见的优秀文字作品,包括诗词歌赋等各类义眷。就文字游戏的高雅性与趣味性而言,传统的汉语言作品稳居世界首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华夏文章,世之翘楚。书面语的阵地被缩减,本在情理中。现代社会讲究效率,有些方面的文书采用口语,无可厚非。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在文学这个独特的领域,书面语也难得一席之地!如果书面语真的被斩尽杀绝了,中国几千年文明岂不断了香火,无人再读得懂先人留给我们的文献,我们有何颜面承受“文明古国”的称谓?深入思考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脱文字现象所危及的绝非仅仅是文学,还会影响到整个思维层面。至今,人’—-类并未发现第二个载体,能够借助它进行如同语言文字一样的深层思维,脱离语言文字的思维是不可思议的,而文字思维又远远缜密于语言思维,将文字简单化,等同于将思维简单化;将文字口语化,等于降低思维的层次。文字事关思维,而思维又事关民族的整体智力水平,这绝非危言耸听。如果你看到大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窘态,就会自然地V感觉出:现在的大学生,思维能力正在明显下降。主要原’因就是接受文字训练的机会比过去少了。就对思维影响力而言,口语化文字终究无法与书面语文字相提并论。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是口语表达能力强,而文字表达能力弱。也许中国传统的文言文有一百个不是,但有一个优点是任何语言都不具备的,那就是关联性。一个字关涉众多意义。学习这样的文字,对提高思维的作用是不言喻的。文字对人文科学产生的影响尤其如此。如果彻底让“写”等同于“说”,中国人思维训练方,7:面的优势也将随之荡然无存。中国人也就难以在人文科-学方面对世界作出新的贡献。如果把人文方面的学问笼统地分为哲学、神学与人学的话,中国的强项在人学,西方的强项在哲学与神学。中国的人学并不单纯表现在儒学中,而是贯穿于整个汉字文化之中。因此,汉字文化的式微,几乎等于人学的式微。如果一1人学也式微了,中国人就真的没有什么可以向世人炫耀的了。不是吗?今人已经习惯于将人情事理当作过耳之·20·社会2003·2

文章来源:《汉字文化》 网址: http://www.hzwhbjb.cn/qikandaodu/2021/0501/860.html



上一篇:秘苑探微
下一篇:武断的批评答伍铁平先生

汉字文化投稿 | 汉字文化编辑部| 汉字文化版面费 | 汉字文化论文发表 | 汉字文化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汉字文化》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