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学术界究竟有没有“骗子”?——对语言学界第一

来源:汉字文化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学术界究竟有没有“骗子"?——对语言学界第一大诉讼案的回顾与反思。于全有。引言1995年11月18日,平地一声惊雷:北京《汉字文化》杂志社副社长兼副主编徐德江先生一纸诉讼告到了

学术界究竟有没有“骗子"?——对语言学界第一大诉讼案的回顾与反思。于全有。引言1995年11月18日,平地一声惊雷:北京《汉字文化》杂志社副社长兼副主编徐德江先生一纸诉讼告到了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状告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语言学理论教研室教授,著名语言学家伍铁平先生在西安外国语学院《外语教学》杂志1995年第2期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批评徐为“学术骗子”的说法,侵犯了徐德江的“名誉权”,要求伍铁平及《外语教学》杂志编辑部的所属单位的法人代表——西安外国语学院二被告为其公开赔礼道歉、恢复名誉,并赔偿原告精神损害损失费人民币20万元。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于1996年1月16日正式受理了这一案件。2月2日,伍铁平先生被通知应诉。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地由北京传向了国内学术界,并进而传播到了海外。海内外学术界有关人士对此一片震惊,议论纷纷。人们怀着复杂的心情,关注着这场诉讼的结果。这是中国语言学发展史上有史以来的第一起大型学术诉讼案件,也是中国学术界有史以来的一起倍受关注,影响广泛的十分罕见的学术诉讼案件,更是一起发人深思的学术诉讼案件。对个中具体情况的进一步梳理、分析与探究,无论对于我们今后更进一步地促进中国语言学的健康发展,还是对于我们今后更进一步地促进学术争鸣与学术批评的健康发展,对于今后法院如何对待或是否受理这类案件,无疑都具有十分积极的启迪意义。本文力图在比较客观、公允地摆出双方不同观点的基础上,对有关问题扼要做出评述,阐明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就正于学界广大读者。+于全有: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169‘__——学术界2000.1·学术批评一、诉讼的由来中国语言学界这次学术诉讼的由来,既有表层上的直接原因,也有深层上的潜在原因。为了更好地,更详实地说明这场学术诉讼的由来,我们先从近些年来有关双方的学术论争谈起。徐德江任副主编的《汉字文化》杂志,是1989年9月创刊的一个民办刊物。近年来,徐德江在其实际拥有掌管权的《汉字文化》杂志上以及他所出版的小册子中,发表了许多包括“违背了起码的语言学常识”等这样一些值得商讨的观点【1],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关注与批评。如蒋仲仁《神奇的汉字,神奇的理论》【2]、苏培成《<论汉语汉字的科学性>剖析》【3]、王开扬《汉字优越诸说献疑》[4J与《论研究汉字的立场、方法与学风》[5]、吴振国《评“汉字优越论”》【6]、郑林曦《没有汉语汉字的“科学性”,只有科学地研究汉字》【7l、彭树楷《必须科学地论证汉字的科学性》【8]、冯志伟《汉字信息量大,不利于信息处理》【9]、尹斌庸《令人困惑的<汉字文化>》【l oJ,等等。其中,伍铁平先生也较早地开始关注本问题,并对此陆续发表了多篇学术批评文章。伍铁平对徐德江的学术批评,最早始于1992年8月由中国文字学会和台湾中华两岸文字统合研究会于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海峡两岸汉字学术座谈会上(此前,1992年第2期《北方论丛》上发表的伍铁平、范俊军《评申小龙部分著述中的若干问题》中,也略微涉及到了个别内容。)伍铁平的发言内容后经整理,以《讨论语言和文字问题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为题,发表在aE方论丛)1993年第3、4期上。这篇文章主要是针对王开扬先生在《语文建设)1992年第4期、第8期上发表的两篇文章——《汉字优越诸说献疑——与《汉字文化》商榷之一》、《论研究汉字的立场、方法与学风(二)》——中的某些观点的商榷,在行文的第五、第七部分,顺便也对徐德江等人的一些观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评。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内容上:(1)伍铁平认为,歌颂和赞美汉字要从正确的观点出发,《汉字文化》的某些作者的文章及编辑部或代表编辑部的某些文章的确宣传了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如“汉字是智能型的文字”[11],汉字[1]庄建:《引起学术界关注的名誉侵权案》,《光明日报》,1996年12月19日。[2]见《文改之声》,1992年第1I期至1993年第2期。[3]见《文改之声》,1992年10月一1993年1月。[4]见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18期。(5]见《语文建设》,1992年第8—10期。[6]见《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第3期。[7]见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35期。[8]见香港《语文建设》,1992年第8期。 r9]见《文改之声》,1993年第10期。[10]见《语文建设》,1992年第10期。从[2]到[10]所注内容,已收入尹斌庸、苏培成选编《科学地评价汉语汉字》,华语教学出版社1994年版。[11]见《汉字文化》,1991年第2期。一170—学术界究竟有没有“骗子”是“国际性的文字,‘汉字文化圈’的范围,几何级数般迅猛扩大”[1 j等,都有欠妥处,并对《汉字文化》的“个别编辑”在国际会议上宣扬这种错误的提法【2]感到遗憾;(2)举出多个例证,说明《汉字文化》上发表的《词结构新探》(徐德江)等文章存在的许多基础知识方面的错误(如“‘词=音+义’是个错误的公式”,因为“在这个公式里没有语法的内容”、“俄语CTpana是四个音节:c,T,pa,Hfl”等),以及《汉字文化》1991第l期对《词结构新探》~文作者徐德江所作的“既熟谙中国语文研究发展史,又熟悉世界上现有的形态语言中最发达的俄语或俄文现状”、其“语文理论框架……是重新认识汉语、俄语、英语等大语种的向导”等吹捧【3j不符合事实。与此同时,伍铁平还就袁晓园、徐德江的?。L一--十一世纪应是汉字发挥其威力的时代》一文中所提出的“世界语言文字研究中一tl,有可能要转移到中国”的论断,L4J在《语文建设》[993年第8期上发表了《世界语言文字的研究中心有可能转移到中国来吗?》,对“袁晓园先生和徐德江同志”的这种观点提出商榷意见。【5j伍铁平认为,(1)世界上的语言有数千种,文字有近百种,除个别情况外,一般来说,对某种语言文字研究得最透彻的,莫过于使用这种语言文字的本族人。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将这么多语言和文字的研究中·tL,转移到自己的疆土内。并且,语言学研究相对发达的欧美,也没有哪一国学者宣称他们的国家是世界语言文字的研究中,tl,。既无中一tl,,自然便不存在中一tl,转移问题;(2)除开汉语和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外,我国的语言科学比西方落后,目前尚没有理由夸口“世界语言文字的研究中一tl,可能转移到中国”;(3)袁、徐提出上述论断的根据之一——“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这个提法不科学,不实事求是;(4)“二十一世纪应是汉字发挥其威力的时代”提法有失偏颇;(5)袁、徐提出上述论点的依据之一——“具有高度科学性的汉语汉字主要在中国……当今世界语言理论主要基于印欧语文事实产生的。要想使世界语言文字理论走出死胡同,只有认真研究科学性比印欧语文更高的汉语汉字……才有出路”,这段话有多处欠妥、或有常识性错误;(6)袁、徐提出上述论点的最后一个依据——“只了解和套搬印欧语文理论的人,正逐渐被淘汰,一大批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辩证观点而又勇于革薪开拓的年轻语言学文字学家已经成长起来,他们已显示出~能够开创中国语言文字科研新局面的力量”,这段话有多处欠妥的地方。伍铁平的上述文章发表后,《汉字文化》1993年第4期在一篇简短的“特稿”中,没有正面具体回答伍铁平上述批评中所涉及的一些具体问题,而以不点名的形式反驳说伍铁平是“以过时的、片丽的语言学为根据称之为‘严格的科学态度,批评汉字科学的结论”,并呼吁要“反(1]见《汉字文化》,1991年第2期第1页、1992年第l期第16页。关于“汉字文化圈”的提法,还可以参阅聂鸿音《“汉字文化圈”应该慎用》一文。该文刊《语文建设》1996年第12期。[2]见《汉字文化》,1990年第4期.第9页。[3]见《汉字文化》,1996年第1期,第62页。[4]见袁晓园主编:《二十一世纪——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5]其实,早在1992年第2期《北方论丛》杂志上发表的伍铁平、范俊军《评申小龙部分著述中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对这种转移说就有所评述。随后,伍铁平又在1994年第1期《争鸣》杂志上发表《2l世纪西方文化会让位于东方文化吗?——与季羡林先生商榷》一文中,对此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一17l一学术界2000.1·学术批评对一切本本主义”[110同时,在同期该杂志上,还刊登了柯忠业《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一篇反驳伍铁平《世界语言文字研究的中心有可能转移到中国来吗?》这篇文章的批评文章。文中说,伍铁平的这篇文章“提出要不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问题,十分重要。我有几点不同的看法。”柯忠业所提出的不同看法是:(1)一f1国语言学要不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2)中国语言学是不是落后?(3)中国语言学甘不甘落后?(4)中国语言学能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柯忠业在文中对上述四个问题均做了肯定性回答。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认为,柯忠业在文中一开始就说伍铁平的这篇文章主旨是“提出要不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问题”,这个说法是不确切的。笔者曾专门研究过伍铁平的有关学术批评文章,伍铁平在这篇文章及其前后的所有学术批评文章巾,从未说过我国语言学不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因此,柯忠业以此立论,将其用于对伍铁平文章的反批评,显然已脱离伍铁平先生原文的立意主旨来谈问题,不仅冠得有些盲元所指,而且所谈的已是与伍铁平的批评文章的原旨不甚相干的内容。1994年,伍铁平在《八0年以来我国理论语言学的回顾和反思》【2]一文中,在谈到目前我国理论语言学存在的问题时,严厉地批评了《汉字文化》杂志对徐德江的“在语言文字学方面概念混乱,错误百出”的著述的吹嘘,并引证了徐德江著述中的诸如“用书写工具写出的语言,即为‘书面语言’,口语说的话有白话和文言”、“书面语言基本上包括口语”。“语言学首先分为两大领域:一个是研究聚合关系的词汇学,一个是研究组合关系的语法学”[3J等6个违背语言学基本规律的事例,严厉地批评了《汉字文化》不切实际地将徐德江《当代语言文字理论的新构想》(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吹嘘为标志“人类语言的基础理论……正由(西方人建立的人类语文理论的)第一阶段向(东方人建立的人类语文理论的)第二阶段发展”【4l,“徐德江公式”【5]‘‘徐德江……的学说”【6】以及徐德江书中自吹的“必将引起语文理论体系和语文教学体系一场带有根本性的革新(7J’等言行。同年,伍铁平还在《不要胡批索绪尔——评徐德江书中的一些错误》【8j一文中,分五个部分,严厉地批评了徐德江曲解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一些说法的原意,胡乱批评索绪尔以立“新说”的种种不恰当的论断与做法,并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里,再次列举了10个具体事例,批评了徐德江《语言文字理论新探》(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中存在的诸如“国际音标所表示的‘元音’中,都有~个辅音居于前”【9】、“单独发元音时,前边必有一个辅音”L10](1]见该期第1页。(2]见《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3、4期。[3]见徐德江:《语言各种单位的组合性是寓于人类一切语言中的语法》,《汉字文化》,1993年第4期,第17页。[4)见《汉字文化》,1993年第2期,第6页;第4期,第18页;1994年第2期,第36页。【5)见《汉字文化》,1993年第4期,封底。[6]见《汉字文化》,1993年第4期,封三。(7]见徐德江:《当代语言文字理论的新构想》,第22页。[8]见《外语与外语教学》,1994年第4期。(9]见该书,第103页。[10]见该书,第100页。··。——172‘__——学术界究竟有没有“骗子”之类的许多知识性的错误。对于伍铁平的上述批评,陈冬生、薛正谊、陈毅在《树立科学的现代争鸣意识》【1 j一文中,借伍铁平曾与之展开过学术争鸣的几位学者之1:3,攻击伍铁平有“恶劣的‘文革遗风”’。伍铁平则随后在《学术讨论时不应谩骂——兼评(汉字文化)1995年第1期的几篇文章》【2 j一文中,对此驳斥道:(1)徐德江在巴黎召开的第27届国际汉藏语和语言学会议上的发言——《汉字是高级的书面语亩‘》,从文题到内容都有很多违背语言学基础知识的错误,伍铁平在巴黎会议上心平气和、摆事实讲道理地当面指出这些错误,根本不是什么“像文化大革命时期报纸上的言论【3J;(2)引证具体事例,说明伍铁平对季羡林先生及鲁枢元先生等学术观点的批评,[4J是摆事实、讲道理的批评,说这是“表现了恶劣的‘文革遗风”’不仅无据,而且是扣帽子,是谩骂,不是学术讨论;(3)引证《汉字文化》上所发表的文章中的6个观点有欠妥当的具体事例,说明对这些错误进行批评的合理性。同时陈新仁、吴世雄在《关于我国语言学界开展正确的学术批评的几点思考》【5j一文中,也严厉地批评了陈冬生等三人的文章。指出该文是“对积极开展正确的学术批评的伍铁平教授进行诽谤和攻击,这种做法……不利于我国语言科学的健康发展”,并指出:“像徐德江这种自封的所谓‘语言学家’信151开河,随意提出的违背语言学常识的‘新理论’,只能算是伪科学”。此外,在陈冬生等三人的文章发表之前,李敏生在《北方论丛}1994年第1期上还发表了一篇《安子介论“二十一世纪应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兼答伍铁平先生》的文章,为“汉字优越论”张本,并批评对此持反对意见者“认识肤浅”、“加以曲解”、“诡辩”、“混乱”、“抽象空洞的繁琐哲学”。伍铁平则在《不要歪曲我国语言文字学界的现状——对李敏生答复的答复》L6j一文中,对此进行了详实的反驳,并同时批评了徐德江“不正视自己的错误,反而毫无根据地、不点名地攻击”。伍铁平为“否定语言之间有科学性的差别实际上是否定了语言科学”、“这与帝国主义关于语言与种族关系的论点是一致”的[7J等言论,不是正常的学术讨论应有的态度。在上述有关争论的过程中,特别引人注目、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汉字文化}1994年第3期发表了云林(徐德江1992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语言文字理论的新构想》的责编王人龙的化名)的一篇名为《元题》的文章。文中不仅毫无根据地攻击伍铁平“鞭挞汉字”、“反对汉字”,而且肯定性地断言说:“多年来接触自然科学界,学术观点和争论是存在的,但真没听说过某某是‘骗子’的说法”。对此,伍铁平在《学术界不存在骗子吗?——驳云林的一些错误(I]见《汉字文化》,1995年第1期。[2]见《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5年第3期。[3]见《汉字文化》,1995年第l期,第33页。[4]见伍铁平:《语言和文化评论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次印刷,1998年第二次cp#,J。‘·———173—--——页2,L第 o o,期期期444第第第年年年553∞∞蜩Ⅶ∥》》语丛化外论文建方字福北汉《《《见见见学术界2000.1·学术批评观点》[1]一文中,从对“骗子”一词的内涵分析人手,反驳了云林的看法。伍铁平认为,(1)《现代汉语词典》对“骗子”的释义仅注“骗取财物的人”不够全面,不完全符合该词典对“骗”的释义——“用谎言或诡计使人上当”;《英汉双解词典》中对“骗子”(mlx)stor)的释义——“冒充某种重要人物,而实际并非那种人的人”,这个释义也完全符合现代汉语中的“骗子”的广泛涵义;(2)“我国近年出现的一个学自然科学的人,根本不是词典专家.却要冒充词典专家,自吹自擂”,“就是典型的骗子”;“语言学界也有那么一个人,根本不是语言学家,却要冒充语言学家,自吹自擂,把他的错误百出、缺乏语言学起码常识的言论自我吹嘘为‘公式’、‘学况’.把他自己吹嘘为‘勇于探索、敢于立新说的语文新秀’,这样的行为就是欺骗行为,进行这种欺骗行为的人就是骗子”;“这类行为,其性质同出售假药类似”,将其称为“骗子”是“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3)“揭穿骗子的行为,将他们如实地称作‘骗子’,这绝不是‘毁人名誉’,因为骗子原本就无名誉可言”;(4)“精神领域同样也有打假的任务一,并批评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徐德江的书中有许多语言学和文字学基础知识错误;伍批评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科学出版社和我国的学术声誉;(5)云林给伍铁平所扣的“鞭挞汉字”、“反对汉字”的帽子不符合事实,并援弓{了许多例证,严肃批驳了云林的种种说法。然而,恐怕是令伍铁平及学术界的许多人万万想不到的是,正是伍铁平的这篇《学术界不存在骗子吗?——驳云林的一些错误观点》的文章,使这场由来已久的学术批评的进程突然发生转折,竟演化成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诉讼案:1995年11月18日,徐德江本人在从未亲自出面正面回答过伍铁平对其所批评过的种种著述中的基础知识性错误的情况下,以伍铁平在文章中污辱其为“骗子”为由,开始起诉伍铁平侵犯了他的“名誉权”。至此,中国语言学发展史上的第一起大型学术诉讼案拉开了帷幕。从上述双方的有关学术争论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导致中国语言学界的这一起学术诉讼案的缘起,尽管有着表层上的直接原因,但在这直接原因的背后所潜存着的、伍铁平对徐德江有关著述中的一些基础知识性错误的这种不讲情面的、一系列的严厉批评以及这种批评的积淀与影响,恐怕也是不容忽视的深层原因。二、诉讼的走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于1996年1月16日正式受理徐德江起诉伍铁平侵犯名誉权案后,《汉字文化》杂志1996年第1期在法庭尚未正式开庭之前,以《煞一煞语言文学界的不正之风——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受理伍铁平侵犯名誉权案》为题(此外“煞……不正之风”中的“煞”,通常应为“刹”,下同。——于注),首先公开披露了徐德江对伍铁平的起诉消息【2J。该文说,徐德江聘请的本案律师陈弓“曾提出,予以诉外调解。徐德江先生拒绝与伍调解,要与伍对簿公堂,”“为了煞一煞这种不正之风,徐德江先生决心起诉”,充分显示了徐德江本人当时要通过本案来“煞一煞语言文学学界的不正之风”的不可调和的决心与信心。[1)见《外语教学》,1995年第2期。[2]见该期第62页。·--——174·—-——学术界究竟有没有“骗子”同时,在《汉字文化》的这期上,还配发了吉焕梓《此风不可长——伍铁平

文章来源:《汉字文化》 网址: http://www.hzwhbjb.cn/qikandaodu/2021/0212/668.html



上一篇: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及其两性关系变迁的汉字文化
下一篇:立足汉字造字法下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探究

汉字文化投稿 | 汉字文化编辑部| 汉字文化版面费 | 汉字文化论文发表 | 汉字文化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汉字文化》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